臨床表現
原發性肝癌早期癥狀多不明顯,但病程一般發展迅速,當典型癥狀出現后往往提示病情已較晚。
1、 肝區疼痛:最常見和主要的癥狀,多由于腫瘤生長使肝臟包膜緊張所致。疼痛多為持續性隱痛、脹痛或刺痛,以夜間或勞累后加重。如患者的肝區疼痛轉變為持續性疼痛,且逐漸加重,應提高警惕。此外,疼痛的部位與病變的部位有密切關系,右肝病變可表現為右上腹疼痛,左肝病變則常表現為“胃痛”,如突然發生劇烈腹痛并伴休克表現,多有肝癌結節破裂可能。
2、 消化道癥狀:如食欲減退、腹脹、惡心、嘔吐、腹瀉等。但由于這些癥狀缺乏特異性,常易被忽視。當出現持續性消化道癥狀,同時肝臟進行性腫大,又不能以其他肝病解釋時,應警惕肝癌的可能。
3、 乏力、消瘦:早期常不明顯,隨著病情發展而日益加重,體重也日漸下降。晚期病人則呈惡病質表現。
4、 發熱:多為37.5—38℃的低熱,個別可達39℃以上,抗生素治療往往無效。
5、 其他:如發生肝外轉移時可出現相應部位的癥狀。如肺轉移,病人可以表現為呼吸困難、咳嗽和咯血。
診斷鑒別
凡是中年以上,特別有肝病病史的男性病人,如有原因不明的肝區疼痛、上腹飽脹、食欲減退、乏力、消瘦、不明原因的低熱等,均應提高警惕。相應的輔助檢查如下:
1、 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是常用的,也最簡單實用。我國60%以上肝癌病例的血清AFP>400 μg/L,95%的肝癌患者具有乙肝病毒(HBV)感染的背景,10%有丙肝病毒(HCV)感染背景,還有部分患者HBV和HCV重疊感染,因此如果在病毒性肝病基礎上合并AFP> 400 μg/L應該高度懷疑肝癌可能,盡早完善影像學相關檢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2、 超聲檢查:B超可顯示腫瘤的大小、形態、部位,具有無創傷、操作簡便和在短期內可重復檢查等優點,是肝癌影像學診斷中最常用的方法,也可以用作為高危人群的篩查,其分辨率低限為1cm。
3、 CT掃描:CT已經成為肝癌診斷的重要常規手段。腹部CT增強掃描可清楚地顯示肝癌的大小、數目、形態、部位、邊界、腫瘤血供豐富程度,以及與肝內管道的關系,對于進一步明確診斷,與其他良性肝臟占位相鑒別,同時明確肝癌的分期分級,對于指導治療及判斷預后有重要意義。通過影像分析軟件還可以對肝臟內各管道進行重建,可以精確到各肝段血管的走行,腫瘤與血管的關系,模擬手術切除平面,測算預切除腫瘤的體積和剩余肝體積,極大的提高手術安全性。
4、 磁共振成像(MRI):MRI作為繼CT后又一常用的影像診斷技術,具有無放射性損害的優點,且MRI對肝內良惡性腫瘤的鑒別上優于CT。另外MRI較CT具有更優越的早期肝癌診斷能力,可檢出直徑在1cm甚至更小的微小肝癌。
5、 肝血管造影:選擇性肝動脈造影是侵入性檢查,因肝癌富含血供,以肝動脈供血為主,因此選擇肝動脈造影可以明確顯示肝臟的小病灶及腫瘤血供情況,在明確診斷后還可以通過注射碘油來堵塞腫瘤供養血管達到治療目的,適用于其他檢查后仍未能確診的患者。
6、 PET:PET可在發病早期,根據疾病引起的局部組織代謝的改變發現疾病的存在。在肝癌方面的應用則有助于良惡性肝臟占位的鑒別,特別是在判斷治療后肝內有無癌組織殘留,有無復發及肝外臟器轉移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但因價格較為昂貴,該檢查一般不作為首選。
7、 肝穿刺活檢:通過肝臟穿刺活檢可獲得病理診斷,對于經血清學、影像學檢查仍不能做出診斷,同時又高度懷疑為肝臟惡性腫瘤者,可采用肝穿刺活檢。但有時因獲得組織量少,作出病理診斷有一定困難或有假陰性的可能。